第四九二章 國際焦點(1 / 1)
英國決心與中國在中亞碰一碰,目前從雙方的行動來看似乎誰都不會推後一步,對於中國來說,這是最後一個擴大領土面積的機會。燃武閣 www.ranwuge.cc
中國軍隊新一代的蔣方震,藍天蔚,張孝准等人都是著名的鷹派人物,在當初中國陸軍航空隊越過阿姆河轟炸英國的恐怖分子訓練營之後,他們曾以真名在復興日報上發表過強硬言論,
聲稱一旦英國增兵中亞,那麼中國也會採取相應的增兵行動,以確保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國民利益,而老一代的將軍們也支持他們。
尤其是蔣方震,在第二次中俄戰爭結束後他就非常關注中亞局勢,曾經他化名潛入過中亞,親自參與了繪製中亞地區地圖的工作,甚至與沙俄駐軍當街槍戰過,是中國總參謀部中的中亞專家。
蔣方震在總參謀部內部講述關於中亞敵我雙方戰略態勢時經常宣稱,中亞是中國最後能夠吞下的陽光之地,
失去了這個機會,中國就會失去所有的擴張機會,因為在一戰之後中國與英法等老牌殖民強國的立場就已經固定,中國的戰略是摧毀英法竭力維持的世界殖民秩序,
為來達到這個目的,中國必須拉攏足夠的「朋友」扛起反殖民主義的大旗,作為未來新世界的領頭人,中國是要與英法有區別的,中國要成為解放者而不是殖民者。
在軍士角度他還強烈建議將國土拓展至裏海邊緣,並在裏海保持一支艦隊,作為一把頂在蘇俄胸口的尖刀,在與蘇俄達成協議後,蔣方震還主張忽視當地過激派的和平建議,
中國軍隊必須果斷行動,將河中地區完全控制,迫使過激派的勢力向南轉移,去騷擾英國控制區,
而中國目前也是這樣做的,將當地不願接受彼得格勒撤退命令的過激派力量不停的往阿姆河以南驅趕,在穩定河中區域秩序時拖延英國的行動。
對於中國來說,陽光下的土地也是急缺的資源,為了這最後的機會,中國敢於與任何人較量。
而對於英國來說,他們要做歐洲的衛兵,防止中國滲透到歐洲,在中亞的烈日下兩個世界上數得著的強國正在進入最關鍵的對峙階段。
不過雙方實際上還有選擇的餘地,英國人明白中國可不是德國,中國雖然工業遠不如德國,可是戰爭潛力卻比德國強得多,
龐大的陸軍與空軍以及精銳的海軍都是讓英國人擔心的軍事力量,而且中亞也不比歐洲,在這裡中國人離後方很遠,可是同樣的,英國人也離後方很遠。
一旦兩國之間真的爆武裝衝突的話,誰能笑到最後現在就連英國首相也完全沒有信心,而且更重要的是,歐戰之後英國國內也與法國一樣掀起了一股強烈的反戰情緒,
英國公民都不想再去跟什麼人打仗了,尤其是跟一個擁有五億人口並且能夠自行製造一切戰爭機器的東方大國打仗,這簡直就是英國人的噩夢。
不過現在英國公民的這些聲音顯然被高層的某些人忽視了,英國陸軍依然再向北前進,也許只有付出血的代價才能讓高層改變主意。
而隨著這一支英國軍隊越來越不友好的行動,中國在中亞的駐軍也開始有所行動,偵察機開始頻繁躍進偵查,
中國空軍趁著英國缺乏前線空軍基地的有利時機,經常深入土庫曼斯坦上百公里進行大範圍偵查,並經常與英國在中亞的空軍部隊玩空中追逐的遊戲。
雙方的行動也讓中亞問題成為了一個巴黎和會上的一個焦點,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繫也變得越來越緊密,
一百年前,亞洲發生的事件或許要幾個月甚至是半年以上的時間才會對歐洲造成些許的影響,但是現在,藉助現代科技的幫助,亞州地區生的事件或許只用幾天時間就會對歐洲造成直接影響。
為了解決中英兩國之間的「誤會」巴黎和會甚至推遲了部分議題,而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的團長,也再一次的成為了歐洲探聽中國中亞動向的最佳窗口,
這是因為巴黎距離中國太過遙遠,如果坐火車借道西伯利亞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旅程,再加上現在俄國內戰正酣,西伯利亞鐵路尖際上不能通車,
於是在巴黎的各國記者只能採取最方便的方式來關注這場生在中亞地區的利益紛爭,那就是採訪中國代表團團長。
不過西方報社的採訪一直以來都以缺乏公正立場文明,並習慣帶上有色眼鏡,這也讓顧維鈞應對起來較為困難。
現在,顧維鈞就在酒店外應付一群外國記者,而他的身邊,則站著一群面無表情的助手和翻澤,其中一些人對某些記者怒目以對。
「顧先生,根據消息您在和會上再一次否決了英國政府提出的保證中亞民族多樣性的建議,中國政府堅持在中亞地區保持強大的兵力,並干預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控制當地的資源,拒絕讓中亞民族保持他們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對此您作何評價。」
「這位記者先生,您顯然並沒有認真關注過該問題,中國政府承諾尊重這個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傳統,信仰和生活習慣,
中國出兵中亞為當地民眾帶去了和平以及先進的技術,保證了他們擁有人身安全以及平穩的生活環境,並且並沒有對他們提出任何改變生活習慣,信仰的要求。」
顧維鈞在應對記者的刁難時,又一次強調了中國派兵中亞的性質是維和,是將當地居民從戰亂中拯救出來,避免他們就出兵性質問題進一步做文章,
但是這些記者顯然並不打算就這樣結束。
()
1秒記住品筆閣:www.pinbige.com。手機版閱讀網址:m.pinbige.com
第四九二章 國際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