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五零章 牛眠之地(1 / 1)
說完老人就不見了,陶侃非常驚異,再往前走,找到了自家牛所臥之地,於是葬祖骨於此。
至於另一塊寶地,陶侃給了好朋友周訪。
後來果然,陶侃地位節節上升,位極人臣,而周訪也是朝廷重臣。
後來,以「牛眠地」指代風水寶地的習慣就在地師當中流傳了下來。
關於「牛眠地」有不同的理解,有說法是牛偶然臥在那塊風水寶地上,所以稱為「牛眠地」純屬偶然。
還有說法是牛的感覺比人要敏銳很多,它喜歡在感覺舒服的地方呆著,所以日常留心牛所臥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風水寶地。
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也難判斷誰對誰錯。
不過後世地師口中的「牛眠地」,只是風水寶地的代稱,其實跟臥牛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當然,比較傳統的風水師,還是覺得牛眠之所,當為吉地。
而圖中的這個牛眠地,就是傳統牛眠地的說法。
「此處為牛眠地,不知各位看出來沒有?」
華山真人笑著問道。
他這一問,很多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甚至就連諸葛大師都不知道從何看出來的。
他並沒有選這個地方,因為並不覺得這個地方是什麼寶地。
華山真人笑了笑道:「這個地方,其實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的。
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與幾位弟子一起爬山。
我們登上萬石岩,坐在山頂一塊大石頭上聊天。
有位徒弟指著一塊凹陷地說:『看吶,凹地上有幾棵樹特別茂盛。』
又有一位弟子補充說:『嘿!那凹地中間有塊石頭,像是一頭牛。』
弟子們的閒聊,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站在一側俯視,凹地中間那牛形的石頭勾起了我的一段回憶。
記得兒時,父親給我講起了一個故事:
以前我們村子的幾戶人家養了四頭母水牛,其中有一頭母牛生了小牛。
到了秋收過後,主人們就把水牛放出去。
這些水牛很聰明,每天早上沿著河邊的小道覓食。
到了傍晚時分,四頭母牛就領著小牛回家。
可是,有一天傍晚,水牛沒有回來,主人們都很著急。
連忙點上汽燈,漫山遍野地尋找。
一直到天蒙蒙亮的時候,主人們才在一塊馬蹄形的凹地中找到牛群。
只見四頭母牛,圍成一個方塊形狀,牛頭對準東西南北四方,小牛就睡在中間。
在我八九歲的時候,聽父親講故事,只是覺得稀奇好玩,沒有更多的思考。
後來長大了,讀了些關於風水的書,感覺父親講的故事似乎別有深意。
為了證實這個判斷,我曾經多次到父親講的那個地方去考察。
一次是夏天去的,當時覺得有一股涼風從南方吹來,特別清爽;另一次是冬天去的,這回感覺到的不是涼爽,而是暖和。
經過一番琢磨,我突然悟出這樣的道理:
水牛是能夠憑著它們的直覺找到適合自己歇息的好地方的。
這幾頭牛大概是在偶然中步入一塊讓它們覺得特別舒服的地方,所以『樂不思蜀』,在外過夜,好享受野外的樂趣。
按照我父親的說法,那個地方就叫做『牛眠地』。
我不知道父親是自己給那塊地取的名稱,還是延續傳統而來的。
不過,稽考起來,倒也有一些可以佐證的資料。
歷史上,許多人把陶侃的發跡完全歸因於『牛眠地』的作用,這當然是沒有充足根據的。
不過,有一點卻值得分析:
『牛』等動物選擇棲息地往往有高明之處。
因為它們是從安全、舒適出發,本能地躺臥於那種地方。
這其實也符合我們人的生存需求。
我不認為一個人的升官發財、子孫興旺完全是由風水環境決定的,但選擇一個好的居住環境,住在其中,眼界開闊,不感到壓抑,這對於培養好的心情應該是有好處的。
心情好了,頭腦當然就會敏捷一些,思考也就可能周密一些,對於事業來說也會有所幫助。
就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向善於運用本能去尋找棲息地的動物學習。
這塊地可真是名副其實的『牛眠地』了,因為確實是牛在那裡流連忘返然後被人們所發現,並且不只一頭牛,而是一小群牛,難道牛們真的感覺在那裡比較舒服?
後來我拍照的時候,就特別選了那裡,覺得那是一處寶地。
只可惜還是稍遜一些,沒有達到第一的水準。」
聽完華山真人的話,眾人似乎還是有些不太理解,究竟怎麼從圖片上看出那是牛眠之地的。
「小張,你第一次來參加我們這個交流會,不如你來說說吧。」
華山真人突然看向了張天元笑道。
他倒是有意栽培張天元,讓張天元在這些人面前展露才華。
不過張天元卻很為難,苦笑了一聲道:「真人,我可沒選這幅圖,不過要確定其為牛眠地倒也簡單,首先此地風水的確符合陰宅風水佳地的要求。
另外,雖然沒有看到牛眠,但是從圖中可以看到牛眠的痕跡,照片上有一些牛糞。
當然了,這是因為我出身農村,曾經見過牛糞的緣故,讓一些出身城市的風水師來判斷,真是有些難為他們了。」
「說的好,不過你怎麼沒選這幅圖呢?」
華山真人又問道。
「我覺得它不能算是最好的,牛眠之地應該分三個級別,最次的便是這種,有牛棲息之地。
還有一種比較好的,就是形巒學的說法,那地看起來豐富一頭牛棲息。
最好的一種則是牛眠龍繞,需得龍脈相輔相成。」
張天元解釋道。
「好,說的不錯,你坐下吧。」
華山真人笑了笑,對張天元的回答顯然是非常滿意的。
不過其中有些人就不這麼看了,他們覺得張天元就是讀了兩本破書,然後在那裡大言不慚。
再加上又是農村出身,所以才看得出來。
比如諸葛大師就很不服氣。
因為他竟然沒看出來這是牛眠之地,這真得有些尷尬,幸虧別人不知道,不然他這張老臉可沒處放了。
他很是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因為是城裡人,所以對農村的一些事兒不了解,才會沒看出來的。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