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4 主少國疑(1 / 1)
送走王導之後,沈充並沒有即刻返回內室,而是在中庭陰影處默立片刻。
此刻沈家中庭里,訪客仍是絡繹不絕,不過沈家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些訪客們也都不敢大聲喧譁、恣意忘形,整座中庭,氣氛都頗為壓抑。
「沈司空突遭此厄,不知駙馬會否……」
有兩人旁側行過,彼此正在議論,突然一人停下腳步,指著陰影處那道身影,口中囁嚅道:「司、司空……」
「噤聲,速行!」
另一人轉頭望去,旋即臉色也是大變,拉了一把那人袍袖,繼而便忙不迭低頭速行避開此處。
沈充見狀,不免啞然失笑,本來準備舉步迎上,見那兩人垂首趨行而去,也只是笑一笑,而後便轉身往內室行去。
他並未返回自己居室,而是行入不遠處另一座閣樓,閣樓內有幾名侍女默然侍立,當中錢鳳一人獨坐,面前書案上堆放著大量的書冊舊牘。耳邊聽到腳步聲,錢鳳抬頭望去,而後才起身拱手笑道:「明公還未入寢?」
沈充坐在另一側的席位上,看到案上堆疊那些書冊便嘆息道:「世儀你又何必如此操勞?室中弄瓦添喜,也該寬待自己幾天,雜事交由書吏分任即可。」
錢鳳聽到這話,老臉也是隱有羞赧,他早前在河北入贅鄉宗,南歸時那位夫人也不離不棄,不久前更是為他誕下一女。
他原配夫人早年便因耐不住家業跌盪而病故,養在吳中鄉里的兒子如今也已經入都,正在太學受業。雖然他的兒子乃是罪徒之後,但以沈家如今的權位,對此自然無須在意。
「王太宰已經離府?我倒是好奇,太宰目見明公此態又是怎樣反應。」
聽到錢鳳如此生硬轉換話題,沈充也是忍俊不禁,往年他與錢鳳也是脾性相近、志趣相投。不過這些年來隨著所處位置的不同,性情方面便漸漸有了差別,沈充要變得更加豁達開朗,而錢鳳則更顯孤僻。
當然這也無損於彼此情誼,沈充只是希望錢鳳能活得更加輕鬆一些,但見錢鳳對目下這種狀態不乏享受,懶於改變,便也就不再多說什麼。
「王門後繼乏人,皇太后又將王茂弘固阻台城之外,衰勢註定,已經難成大患。」
想起方才與王導相談情景,沈充又笑了起來。最近幾年來,他是越發的有感觸,身在此世,顯赫也罷,衰敗也罷,從容最是難得。
譬如沈充自己,到了他這個年紀,若再上陣鏖戰是比不上那些少壯勇力,但若在台閣中樞里,又可以稱得上是正當盛年。在這樣的年紀被人架空虛置,對許多人而言都是難以接受的待遇,而沈充對此卻能做到不以為意。
而且,台輔們煞費苦心將他架空之後又如何?轉眼他的兒子便在江北再創殊功,將家聲家勢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時人看衰王家,也不僅僅只是由於王氏當下的失勢,而是在眼見的未來中,根本看不到王氏重新崛起的希望。
錢鳳聞言後便說道:「言雖如此,但太宰仍在一日,仍是不能過分小覷其家。其實今次明公本無必要面見太宰……」
沈充稍有沉默,臉色也變得稍顯凝重。他之所以出面接待王導,原因也是極多,誇讚兒子稍存示威之意。除此之外,也是想以此逼迫自己下定決心。
沈充今次撞傷,老實說也是不乏試探之意,若台輔諸公果然不能相忍,他是不排除將兒子召回打定主意將僑門台輔俱都踢走,把持江東軍政的可能。但如果真的這麼做的話,他們或能成功奪權乃至於自立於江東,但也必會飽受攻訐,未來再想過江經營則會變得更加艱難。
沈充不願因自己一點執念而將兒子約束在江東一地,尤其沈哲子更通過河北大捷彰顯出其人不可限量的前程。
回鎮江東是穩妥,最起碼在他們父子兩代生涯中,沈氏在江東的權位將會無可動搖。而繼續鏖戰中原則不乏豪賭的成分,成或可能達到吳人史上最高成就,入主中國;若是敗了的話,甚至就連江東的基業都有可能被傾覆。
這樣一個選擇,哪怕沈充做來都覺艱難,他是擔心自己或會一時求穩之心作祟,連累辜負了兒子的宏願和才情,索性直接出面接待王導,明示自己乃是裝傷,也算是對自己的一點制約和督促。
錢鳳見沈充沉默,便也不再繼續這個話題,轉而說道:「觀皇太后應對,應是已經放棄將淮南王外遣。但褚氏等必然難以甘心,來日徐鎮或還要強爭一番。郗公久鎮徐邊,應知郎君才是恰當之選。然而余者則未必,他們只恐軍事集一而罔顧江北實情所需,必會掣肘阻撓,似蔡謨、何充等,都是極有可能被推出作選。」
沈充點點頭沉聲道:「此事也該早作準備,青雀他功壯才高,倒也毋須別的手段才可接掌徐州。但眼下仍是戰事為先,還是要少生變數,可惜我眼下也不得自由,否則可直往淮陰拜會郗公。目下只能讓五弟過江往廣陵、淮陰等地一行,雖然眼下已經無需再以財帛美言邀人,但徐鎮之士也多勞苦戍邊,難免衣食之困,家事無憂才可安心獵功。」
他所言五弟便是沈牧的父親沈克,沈充是相信兒子是有足夠的能力羈縻籠絡住那些徐州軍頭,之所以還派沈克一行只是希望能夠將變數降到最低。
最好的情況是希望郗鑒還能留在徐州一到兩年的時間,屆時不獨河洛入手,局面也穩定下來,旁人即便再有相爭,也完全不會是對手。
今夜建康城內註定不會平靜,不知幾家私話,苑中也是如此。
淮南王司馬岳在離開沈公坊後,便直往內苑去見皇太后。當他返回苑中的時候,皇帝也在皇太后宮下,書案上堆疊著一些台閣奉來的表章,皇帝一邊低頭認真批閱著,一邊小心翼翼打量著母后的神情。
皇太后歸苑之後,最起碼在表面上是完全與朝堂政事劃清界限,對於那些奏章之類也都視而不見,並不翻看,但將奏章帶入內苑,本身就不合適。皇太后也並不勸阻,只是凝望著伏案的皇帝,雙眉微微皺起,當聽到皇帝的請示後,只擺手讓皇帝自做決斷批覆。
儘管如此,皇帝仍然不敢怠慢,批覆完一份後便推到案上一旁,晾曬墨跡之餘,也是特意讓母后看一看,待發現母后神情有變後,便連忙再拿回來細作斟酌。如此一來,他大半心思都不在政務上,而是要觀察母后的喜怒。
一直等到淮南王行入,皇太后臉上才流露出一絲喜色,吩咐宮人奉上精心準備的餐食,待到淮南王用餐完畢,才問起此行前往沈家的過程。
皇帝在另一側弓著腰,頗為可憐的轉頭看一眼案上那些餐食,唇角隱有濕潤。他的飲食作息在母后的安排下極有規律,所謂掌燈不食,但他眼下體格也還未長足,容易感到飢餓,尤其傍晚急於來見母后,根本就沒有來得及認真用膳,這會兒便難免空腹微鳴。
希望稍後回宮時,皇后能夠為他準備一些餐食罷。皇帝舔了舔嘴角,一想到自己那個體貼溫婉的皇后,白嫩臉龐上又忍不住浮現起一絲笑容。
片刻後皇帝心內一動,抬頭望去,只見母后正雙眉微蹙望著他,他頓時悚然一驚,忙不迭低下頭去,心中些許旖念蕩然無存。
看到皇帝一副驚弓之鳥的惶恐樣子,皇太后也覺心腸一軟,她雖然偏愛次子更多一些,但皇帝畢竟也是她的親生骨肉。她承認自己待皇帝要更加嚴厲一些,以至於母子關係日漸疏遠,但她又能怎麼辦?
孤兒寡母,主少國疑,面對內外那些看似恭順實則跋扈的臣子,她也只能硬下心腸來收起軟弱,此前臨朝時,每每為了思忖那些奸猾老臣的更深意圖,因為一件小事翻來覆去的思忖咂摸。以至於常有失眠盜汗,噩夢驚醒,夜深人寂時吞聲忍淚。
幸在最近幾年時局一直平穩,尤其江北用事頻捷,又親手給兩個兒子都完成親事,家事國事俱都有序,哪怕是現在就去見肅祖,她也覺無愧於心。
收起心頭那些思緒,皇太后讓人給皇帝送去一碗濃羹。然而皇帝卻不敢放鬆,只道奏章尚未完全批覆完畢,不敢飲羹。
「皇帝勤勉是好,偶爾也要休息一下。你們父皇往年也是晝夜憂勞,結果……」
提及肅祖,皇太后心情難免黯然,示意內侍上前將皇帝案上書墨文具暫時收起來。
因此一份溫情,皇帝竟有受寵若驚之感,垂首道:「終究還是兒子愚鈍,只能將勤補拙,若是有姊夫那種才智,也不必常為政務糾纏,能有更多時間侍奉母后。」
「你們姊夫,那真是一個難得的大才……」
聽到皇帝提及婿子,皇太后臉上也展露出幾分笑容,只是很快笑容又黯淡下去,繼而嘆息道:「可惜了,可惜了維周這一出身。若他只是一介寒素,才是更得……」
講到這裡,皇太后便陡然收聲,這種見疑大臣門戶的話語,還是需要慎言,哪怕只是苑中私語。
往年她甚至還厭棄沈家僅僅只是吳中豪宗,不及僑門舊族清貴,但隨著歷事年久,才覺得早年這一想法仍是稚嫩。
如果有可能的話,她倒是希望沈哲子僅僅只是寒素小戶,如此顯赫與否俱都繫於皇恩一念,才更加值得倚重信任。即便出身低微,但只要能與帝室親厚無間,同樣也不愁功業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