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1 / 1)
九月二十七,下午,安州,松子嶺。
阿長盛和馮鴻帶著一些王府幕僚以及近千契個部控弦,日夜奔逃,翻山越嶺,橫渡武列、五渡兩水,終於在距東南重鎮三會城百餘里外的松子嶺下,與奚王阿會正會合。
阿會正為了加快撤離速度,在落馬城下丟棄了大量輜重,到了室得部首府七金山後,又把傷病員全部留下,輕車簡從,日夜兼程,於昨日抵達三會城,此刻距離奚王府只剩下四百餘里路程,快馬加鞭也就是兩三天時間,全軍上下雖然疲憊不堪,但士氣還算旺盛。
然而,形勢的惡化速度遠遠超過了阿會正的預估。
昨日三會城守將阿會薩林迎出城外,見到阿會正後,不待阿會正詢問,就急切稟報,中土人展開了全面攻擊,九月二十二西南重鎮白檀城失陷,估計燕山要隘蟠龍堡已於更早時間失陷,而九月二十三北部重鎮鬼方城亦告失陷,在這之前松山要隘也應該已經失陷,如此一來奚王府陷入了中土大軍的南北夾擊之中,岌岌可危。阿會長盛於九月二十四夜向三會城求援,並急報阿會正,請阿會正加快支援速度。
阿會正駭然變色。中土人?不是說敵人是突厥人嗎?怎麼突然變成了中土人?白檀城失陷,鬼方亦失陷,中土大軍南北夾擊,那之前包圍鬼方城的中土軍隊又從何而來?神兵天降?旋即阿會正豁然頓悟,那支軍隊就是之前從燕北出塞的所謂的中土叛軍,奚族上當中計了,被中土人欺騙了。只是,突厥人幹什麼去了?磧東南的叱吉設阿史那咄捺的帳下有數萬大軍,為何沒有阻擋住「中土叛軍」的攻擊?
但這已不是重點,重點是大漠牙帳的俟利發史蜀胡悉的警告是正確的,中土人的確要攻打安州,而且還是南北夾擊,力求一戰而定。阿會正懊悔莫及,當初自己對南北形勢做出了誤判,對史蜀胡悉的警告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結果有了今天的亡族滅種之禍。
這個消息若是傳開,必然嚴重打擊士氣,軍心渙散倒是其次,怕就怕奚族諸部為了各自生存,紛紛投降,到那時阿會氏聯盟必然分崩離析,阿會正和阿會氏將有滅頂之災。
好在阿會薩林行事穩重,知道噩耗傳開的嚴重後果,蓄意隱瞞,與幾個知情者一起封鎖了消息,但奚王府距離三會城很近,奚王府與三會城之間的訊息往來也不僅僅只有官方一個渠道,如此重要的消息必定會通過各種渠道陸續傳進三會城,然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地區,所以給阿會正及時應對的時間非常少,這大大增加了逆轉危局的難度。
面對中土這個龐然大物,面對目前一邊倒的形勢,僅憑奚族本身力量,若想反敗為勝、力挽狂瀾十分困難,除非上蒼眷顧奚族,發生以弱勝強的奇蹟,但指望中土人重蹈在高句麗戰場上大敗於薩水的覆轍,基本上不可能,同樣的錯誤中土人不可能一犯再犯,那麼如何逆轉危機拯救奚族?最現實的對策就是在內堅守,拖住中土人,在外求援突厥,與突厥人夾擊中土軍隊,雖然安州可能因此變成廢墟,奚族因此遭受重創,但只要土地還在,部落還在,奚族只要休養生息、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究還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阿會正隨即召集司馬李屹等幾個親信商討對策,仔細分析和推演之後,結論很不樂觀。
在內堅守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奚族五部團結一致,上下齊心,只要有一個部落投降了中土,則必然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大家有樣學樣,聯盟必然在短短時間內迅速崩潰;其二要有充足的糧草武器,但奚族本身儲備有限,之前與契丹人打了兩個月耗費太多,撤退時又丟棄了一大批輜重,如果奚王府再失陷,而冬天又到了,只有消耗沒有產出,那僅靠東南貧瘠之地根本供養不起數萬大軍,更不要說支撐曠日持久的戰爭了;其三契丹人不能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如果契丹人目光短淺,不顧大局,為了報復而對奚族展開攻擊,與中土人形成夾擊之勢,那奚族的堅守就愈發困難了。
在外求援先不要說付出多大代價,從突厥?之前的一系列舉動來看,突厥人居心叵測,別有圖謀。
突厥人明明知道中土人要攻打安州了,卻讓那支所謂的「中土叛軍」突破了他們的阻擊,順利殺進平地松林,給了奚族致命一擊,導致安州局勢全面失控,接著他們也沒有展開追殺,也沒有積極救援奚族,而是按兵不動,冷眼旁觀,任由那支「中土叛軍」攻陷了松山要隘,攻陷了鬼方,這顯然是置奚族於死地,是要奚族與中土人鷸蚌相爭,打個兩敗俱傷,或者乾脆犧牲整個奚族來消耗中土人,繼而給突厥人漁翁得利。
突厥人到底圖謀什麼?從目前南北局勢來看,南北大戰越來越近,但南強北弱是不爭的事實,即便中土人在遠征高句麗的戰場上連番失利,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土統一後的國力太強盛了,高句麗戰場上的失利實際上對中土傷害有限,最多也就是受點傷流點血,休養一陣子也就恢復了,所以未來南北大戰肯定是中土人主動進攻,越過長城深入大漠,步步緊逼,而突厥人肯定是被動防守,步步後退,因此對突厥人來說,為了在這場戰爭中贏得一個最好的結果,當務之急是需要更多的戰爭準備時間,是竭盡所能遏制和削弱中土的力量,是想方設法延緩戰爭爆發。而若想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第二個「高句麗戰場」,就需要一個能夠繼續牽制和消耗中土人的「戰爭泥潭」,恰好這時中土人向安州發動了攻擊,於是東北和東胡諸種立即就成為突厥人的「棋子」。
如果這一分析是正確的,指望突厥人傾盡全力救援奚族,就是一廂情願,就是奢望了。
接下來安州形勢如何發展?樂觀一點,突厥人展開救援,磧東南牙旗的叱吉設阿史那咄捺突破平地松林,開始攻打鬼方,而弱洛水的步利設阿史那咄爾說服霫族和契丹人聯手,開始攻打松山要隘,同時給堅守東南一隅的阿會正和奚族軍隊以有限的物資支持,保證阿會正和奚族軍隊還能生存下去。然後交戰雙方進入對峙僵持階段,突厥人聯手東胡諸種與中土人反覆廝殺,東北就此成為戰爭泥潭,最後東胡諸種成為突厥和中土兩大強者爭霸天下的犧牲品。
如果悲觀一些,突厥人為防止激怒中土人提前引爆南北戰爭,表面上勢弱,忍氣吞聲,暗地裡則支持東胡諸種聯合反擊中土,利用東胡諸種把中土人拖在東北戰場上,繼而達到遏制和削弱中土之目的,那麼可以預見,奚族就算還能存活,但阿會正和阿會氏聯盟必將成為歷史,而奚族諸部只能以投降中土來苟延殘喘。
雖然結論很不樂觀,但阿會正和李屹等親信只能以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於是最後議定,立即派出使者去契丹議和,去弱洛水北岸向霫族求援,向東胡諸種名義上的最高軍事長官步利設阿史那咄爾求援,畢竟雙方有盟約,奚族是突厥藩屬,是突厥的有力別部,遵從突厥的號令為他們衝鋒陷陣,而突厥則有保護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如果突厥人對奚族的危機置若罔聞,不予求援,背信棄義,則東胡諸種感同身受,必然離心離德,這肯定不符合突厥人的利益。
另外派出使者趕赴閃電原,向磧東南牙旗的叱吉設阿史那咄捺求援。之前阿史那咄捺已經「坑」了奚族,已經把奚族推向了敗亡深淵,如果他一意孤行,還是見死不救,使者就馬上遠赴磧北,到牙帳向始畢可汗求援,並狀告阿史那咄捺裡通外國,背叛牙帳,聯合中土一起攻殺奚族。
天亮後,阿會正率領大軍繼續向奚王府進發,為防止噩耗傳開軍心動搖,阿會正下達了封口令,甚至連諸部將領都隱瞞不說。
此刻能否守住奚王府已經成了奚族存亡的關鍵,阿會正憂心如焚,恨不得肋生雙翅飛到奚王府,然而他越是害怕奚王府失守,噩耗就來得越快。
阿會長盛和馮鴻都知道奚王府失守的嚴重性,都知道這個消息一旦傳來奚族聯盟必然一夜崩潰,所以兩人在撤退途中也下達了封口令,甚至阿會長盛和馮鴻都刻意隱藏,唯恐被有心看見。得知阿會正帶著主力大軍正在翻越松子嶺,兩人商量了一下,隨即決定由阿會長盛帶著軍隊找個僻靜山谷藏匿起來,而馮鴻則帶著一隊衛士迎頭趕上,對外就宣稱是為求援而來。
阿會正看到馮鴻飛馬而至,當即就有不詳之感,張嘴就問,「奚王府被圍?」
馮鴻羞愧難當,閉上眼睛,痛苦搖頭。
瞬息間,阿會正幾乎窒息,頭暈目眩,絕望情緒瀰漫身心,完了,徹底完了,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之莫及。
=手機用戶請訪問http://m.piaot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