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記錄 |

第300章 臣有自知(1 / 1)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

    測試廣告1「此事,置後再論吧。筆神閣 bishenge.com」

    李泌提醒了一聲:「不過,陛下,臣以為節下之言甚有道理,可以細論,臣感覺應是利好之事。」

    他是李适的左常侍,又委為度支,是李适相當信任和依賴的人,他的話李适都會認真琢磨。

    李适點了點頭,住口不再說這個話題,扭頭看了看張軍,問:「張卿,朕欲擇延賞入相,你看如何?」

    張軍想了想,認真的看了看李适:「陛下想聽實言,還是恭維?」

    「自是實言。」

    「此事,若要臣實言,那就是,臣不看好延賞公入相。以臣愚見,延賞公善戶部,竇參公善御史,皆不宜入相。」

    「如何?」

    「陛下,人有所好,有所惡,有所長,亦有所短。無視長短而任用,只能把事情弄的糟糕起來,於時事無益。

    便比如臣,若陛下以臣為戶政,今日敕書下,明日臣使棄官遠逃了,實在是難以作為,這便是臣的短處。

    臣所言並不避諱,延賞公若為相,必然恃職傲物,排擠同僚,此因心胸格局不勝其位爾,而若竇參公為相,臣只能掛印。

    其實陛下是臥寶地而不自知,朝中可為相之人何其多也。泌便在此,尚有齊舍人,柳侍郎,陸舍人,崔郎中等,均可為相。

    外臣可為相者也是眾多,大唐人才濟濟,陛下只需擇才適用,碗水持平便可大興。

    但人為血肉之軀,精力有限,德行有限,眼界亦有限,臣以為,不宜兼充太多,應首重德行舉事。」

    「愛卿自身呢?」

    「臣有自知,臣便掛個名字,一心專研軍事的好,大唐尚有夷狄環伺,臣只怕餘生不及。」

    在大唐以前,戶部並不叫戶部,而是叫民部,因忌李世民的名字改為戶部,以後諸朝引用。

    民部的職責在這會兒相當複雜,張軍是真的感覺自己做不好。

    他也是真的感覺張延賞不適合做宰相。

    說起來他和張延賞還是同族,都是出身河東張氏,是同一世家譜系。

    他比較看好中官為相,這到不是他有什麼私心,他也用不到那玩意兒。實在是,這是經過歷史證明過的事實。

    李适一朝,前後計有三十五相。

    從後世來看,外臣入相的好像都有點小問題,要麼專權,要麼跋扈,要麼搞小團體排擠他人,要麼公報私仇。

    反而中官為相的基本上都能奉公秉職。

    張軍感覺,性格和能力是一方面原因,中官和皇帝常常接觸,皇帝對他們更了解一些,任職也就比較準確。

    外臣和皇帝接觸少,是憑著感覺或者功勞加官,就難免有所疏漏。

    而且外臣在地方為官是一把手,習慣了面面具到以自己為中心的工作方式,自然也就專權跋扈一些。

    簡單點說,中官更注重做事,外官就比較注重自己的權益。

    事實上大唐皇帝也並不是不了解這一點,也有外官入朝降三級委任的相關規定,只不過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不多。

    這裡說的宰相不包括外相,也就是各路節度使,稱使相。

    李适一朝使相二十一,有十一個造反或者造過反。

    這裡面只有三個人由外轉內,從使相做到了真宰相,郭子儀,渾日進和李晟。

    郭子儀年紀大了,被李适尊為尚父,看破紅塵基本上不管事,渾日進是中官出身,盡職盡責為皇帝分憂。

    而李晟排擠,陰人,報復這些事情都幹過,不過他對大唐確實忠誠,私慾並不強,最後主動請求去鎮守涇州離開了中樞。

    「臣以為,中外有別,外官入朝實在不宜直接為相,應從六部次官做起,慢慢熟悉一番才是。」

    李适想了想,點了點頭,問:「其人之性,之德行,影響甚大?」

    「自然。臣以為,諸部官員皆可有不足,惟三省諸相需考慮周全。

    」

    張軍從袖中抽出一個小冊子塞到李适手裡:「臣的一些想法,陛下閒時可翻看解悶。」

    小冊子上記錄的確實是張軍的一些想法,成立軍政兩院,各院各部任職的排列與工作內容的大概劃分。

    還有單獨成立財部與國土資源部,與戶吏諸部並列等等的一些相關建議,以及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好處在哪裡。


    「節下,可有小室?」李勉提高了聲音,打斷了張軍和李适李泌在這邊角落裡私語。

    「有。」張軍轉身走過去,帶著李勉來到邊上的小房間。

    小室,可以理解為臨時休息室,或者小會議室,其實就是方便開會的時候大家相互交換意見用的。

    「陛下,小憩片刻如何?」

    「也好。」李适點了點頭,轉身進了小室,李勉在門口稍一猶豫,指了指李泌:「計相也來。」

    李泌趕緊應聲快步過去,李勉也走進去,關上了房門。

    李晟的臉上就有點不太好看,他是次相,李勉點了李泌一個度支沒叫他。

    計相只是一個雅稱,不是官職,判度支的實際職務並不高,只是權力大。

    渾日進無所謂,踱到小室門外附近站定,防止有人貼近。

    這就是中外官員的差別了,李晟第一反應是嫉妒,而渾日進則是守衛,同為宰相,格局上明顯有了落差。

    「次相。」張軍喚了一聲。平時見面他都是以郡王相稱,但今天李晟是以次相的身份過來的,稱郡王就不太適。

    「嗯?」李晟驚醒,看向張軍:「節下有話便講。」

    張軍負手走到沙盤邊上,看著吐蕃千山萬仞獨領風騷的地形:「次相,統一大唐軍治,統一政令,此事不可阻擋。

    次相不如考慮,日後是干政,還是還軍。」

    「如何說來?」

    「若干政,某方才講過,次相著尚書省引諸部,負責政令提案,發布與實施,但吏部與兵部,戶部之判度支,需擇出才是。

    而若還軍……某以為,軍部陛下以下,當設大都督,大都戶。

    大都督為陛下拾遺補闕,協調諸事,統籌各方,而大都護可有數位,各司其職,尚庫,尚謀,尚守,尚攻。

    某不才,自認可為尚攻,主軍器監造與軍將整訓,擅攻伐。余者不論。」

    張軍其實有點沒話找話,他是看出李晟起了妒心,就隨便找個話題發散一下李晟的思維。

    果然,聽了張軍的話,李晟微皺眉頭開始思考分析起來,到底是繼續擔任次相,還是回到軍隊這邊來擔任大都護。

    按張軍的提議,軍部成立以後,軍政徹底分開,互不干涉統屬,自然也就不可能相互兼任了,得有個選擇。

    那這個提議會不會被皇帝採納呢?會不會得到首相以及諸相的支持?

    答案是肯定的,會。

    藩鎮之禍已經把大唐折騰了好幾十年,戰亂四起民不聊生,田地荒蕪戶丁流失,根源就是軍政財吏稅一把抓,節度使的權力範圍實在太大了。

    現在北方四鎮已沒,各地軍使也被張軍廢了一大半,眼見著藩鎮就要成為歷史名詞了,皇帝和首相只要不傻,必定會支持軍政分家。

    不只是軍政分家,財權,稅權,官吏的任命權,這些肯定都是要被收歸中央的,繼而加大官員的審查考核力度。

    就算是李晟自己,雖然權力欲比較大,但也絕對不會反對張軍的建議。這點公心他還是有的。

    事實上,這會還成氣候的,有勢力的節度使,也就是河東馬燧和鳳翔張軍兩家。

    張軍自薦軍部,對這個節度使沒什麼留戀,而馬燧隨時都能入朝,想來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都督非他莫屬。

    所以張軍話里,有邀李晟過來同任大都護的意思。李晟也能聽懂。

    大都護其實和大都督是平級武官,大都督是中官序列,大都護是外官。

    在此之前,大都督負責國家內部地區軍事,大都護負責邊疆地區,對外。兩個職務都是鎮守一方的大將。

    現在藩鎮沒有了,節度使和軍使團練肯定會全面撤消,統一全國軍事,那自然也就沒有了內外之分,大都護進入中樞也是應有之意。

    而張軍的意思李晟也明白,大都督大都護依然是同級,並沒有上下之分,只是各自負責的工作上有所區別。

    大唐是貴族議會制,重大事務都是群策群力,大家商量討論,軍部自然也不會例外。

    按張軍的想法,只有皇帝可以兩邊兼顧,首相有權了解質詢,其實更多的是務虛,實際工作是以次相和大都護來分別管理兩端。

    張軍感覺李晟可以勝任國土防禦工作,負責代表國家和外藩打交道,這是他的強項。他的性格不太適合搞行政。

    而馬燧,張軍感覺可以在大都督的位置上過個渡,以後可以接李勉的班,或者去充次相。他其實比較擅長行政事務。

    至於渾日進,張軍打算讓他兼管南北衙事務,管理後勤這一塊還有協調各地。軍事統一以後,兵員和退役的相關工作就要開展起來了。

    其實張軍本來的想法是把李應右推上來管理後勤的,但想了想還是暫時作罷。他自己也確實離不開李應右。

    大唐朝請郎

    測試廣告2



  
寧溪南作品:  孓然踽行  楓城舊事  歲月悠  重生在1978  真的不是重生  半山堂  最後一個夢境者  
類似:  蝴蝶熱  老實人逆襲2003  穿越之莫問人歸處  呢喃詩章  一凡有條龍  

加入書籤

書頁/目錄

搜"大唐朝請郎"
360搜"大唐朝請郎"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