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均田制(1 / 1)
「大人所言極是,此事我等有心無力,必須由皇上同意,在全國推行方可。」宋珠明緊鎖眉頭,嘆息一聲,繼續說道:「臣等雖是戶部之人,掌管國家大事,就算我等竭盡全力,只怕皇上不會同意。再說了,均田制的推行,對於一些貴族以及地主的利益有所影響,只怕第一個反對的會是他們。當初,臣下勸諫皇上推行,卻被朝中的大臣反對,無奈之下,上任尚書大人只能隨波逐流,無法真正的根治弊端。」
李逍遙淡然一笑,沉聲道:「宋大人此言甚是,然,我等皆是為大唐繁榮昌盛盡心盡力,就算一些士族以及貴族子弟阻攔,都無法動搖本大人的心。大唐之所以能在眾多反王中取得天下,得益於李唐得到民心,若是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對於大唐而言,不要說是強盛,就連基本的穩固都談不上,不能因為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影響整個大唐的繁榮,以致留下千古罵名,才是臣子的過錯。」
「均田制乃是北魏初年,孝文帝鑑於中國北方長期戰亂,人民流離失所,戶口遷徙,田地大量荒蕪,國家賦稅收入受到嚴重影響。為保證國家賦稅來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並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如今大唐就如同北魏初年相似,遇到同樣的情況,再說均田制對鞏固大唐的統治,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有著積極的作用。天下大亂之期剛剛度過,大唐政權不穩,中央政府實際控制權減少,必須要儘快推行均田制的實行,否則對於百姓而言以及大唐非常的不利,此事就交由本大人去辦,諸位同僚你們將之前整理而出的建議全部找出來,本大人一併送到皇宮內,交由皇上處理。」
李逍遙言出必行,想到就做到。隨著他的一聲令下,戶部所有官員忙碌起來,將之前陳述的建議全部整理成奏章,而李逍遙也將自己的原因一一標準清楚。於是,他乘坐在轎子中,仔細的看了一遍,發現宋珠明等人確實有才,先見之明,轎夫在李逍遙的吩咐下,很快就來到了皇城下。
守城的士兵攔住轎子,目瞪口呆的看著從轎子中走出來的李逍遙,他們沒有任何的阻攔,紛紛恭敬的目送著李逍遙進入皇城內。李逍遙問清楚了李淵在何處,就快速地朝著書房走去,唐高祖李淵抬起頭驚訝地看著李逍遙,低聲道:「逍遙,你什麼時候前來的,為何沒有通稟?」
李逍遙微微一笑道:「是兒臣不讓通稟的!」
唐高祖李淵放下手中的硃筆,笑道:「逍遙,無事不登三寶殿,今日見朕,不是看朕吧!是不是在戶部任職有些不習慣?」
李逍遙搖搖頭,從容地回道:「回稟父皇,兒臣今日上任,沒有絲毫的不習慣,戶部乃是兒臣自己的選擇,這條路只能由兒臣自己走下去!今日前來,是為了戶部堆積如山的事情!」他詳細地將戶部出現的問題道出,李淵越聽越驚訝,只見李逍遙又從容地說道:「父皇,兒臣此次前來,是需要得到父皇的首肯,下詔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唐高祖李淵喃喃細語一聲,他若有所思地想了片刻,李逍遙成為戶部尚書當天居然能夠發現如此多的問題,而且李逍遙又將戶部的問題來龍去脈說清楚了,並且道出其中的利害,最直接就是推行均田制,他沉思道:「均田制自北魏初一直沿用到大唐,為何逍遙你請求朕發布命令?難道有什麼區別嗎?」
「沒有太大的區別,至於大唐初建也一直沿用,只不過天下剛剛穩定下來,百廢待興。雖說均田制一直存在著,只不過上行下效並未達到,而且有的地方官員不遵從,以致天下百姓仍然過著水生火熱的日子,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而地主或富商卻擁有大片的田地,使得他們坐擁萬貫家財,日夜笙簫,不顧百姓的死活,大唐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百姓必不可少。」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均田令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項開創性措施,正是孝文帝強制推行使得天下萬民臣服,大唐眼下遭遇的情況與北魏初時相仿。若是沒有強制推行均田制,北魏人民流離失所,戶口遷徙嚴重,田地大量的荒蕪,國家的賦稅收入銳減,軍餉不能發放,後果不堪設想!」
「北魏太和九年孝文帝頒布實行的詔令:凡是十五歲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給種植穀物的露田四十畝,女子二十畝。露田都是無主荒地,因考慮休耕輪作,故授田時—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兩倍,也稱『倍田』。擁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額外獲得土地,奴婢同普通農民一樣受田,人數不限,土地歸主人;四歲以上的丁牛每頭受露田三十畝,一戶限四頭。所受之田不准買賣,年老身死,還田給官府。」
「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二十畝,限三年內種上規定的桑、棗、榆等樹。桑田可作為世業田,終身不還,可以世襲,但限制買賣。在不宜種桑的地區,男子每人另授麻田十畝,女子五畝,奴婢同樣受田,按露田法還受。新定居的民戶還可分到少量的宅田,每三口一畝,奴婢五口一畝,宅田也屬世業。」
「桑田按現有丁口計算。「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桑田為世業,允許買賣其一部分。原有桑田已超過應授田數,『無受無還』;達到應授額的,不准再受;超過應授額部分,可以出賣;不足應授額,可以買足。」
「若全家都是老小殘疾的,十一歲以上及殘廢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年過七十的不還所受,寡婦守志,雖免課亦授婦田;地狹的地方,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區遷徙受田;地廣的地方,居民不許無故遷徙,可隨力所及向官府申請借種受田以外的土地。因犯罪流徙或戶編無人守業的土地,收歸國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各級地方官吏按照官職高低授給不同數額的公田,離職時移交後任官。地方官吏各隨在職地區給予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新舊任相交接,不許出賣。」
「然而,北齊土地買賣致使均田制破壞,北齊仍然繼續推行均田制,大體上與北魏相同,但也略有變化,取消了受倍田的規定,不過一夫一婦的實際受田數仍相當於倍田,北魏對奴婢受田沒有限制。北齊則按官品限制在三百人至六十人之間。另外還規定了賦稅。北齊一般從年十八歲起受田,北齊所授露田男子八十畝,婦人四十畝,丁牛六十畝,每戶限四頭;另投桑田或麻田二十畝。」
「至於前隋推行的均田制也多多少少有些變質了。自從前隋文帝開皇二年規定,官人永業田與其品級相適應,自諸王以下至都督,多至百頃,少至四十畝。與此同時,內外官按其品級高低授給職分田,多至五頃,少至一頃。內外官署還授給公廨田,以供公用;前隋煬帝大業元年規定,免除婦人和奴婢、部曲的租調,也取消了他們的授田。」
「自諸王以下,至於都督,皆給永業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頃,少者至四十頃。其丁男、中男永業露田,皆遵後齊之制。並課樹以桑榆及棗。其園宅,率三口給一畝,奴婢則五口給一畝,京官又給職分田,一品者給田五頃,每品以五十畝為差,至九品為一頃;外官亦各有職分田;又給公癬田,以供公用。」
李逍遙慷慨陳詞,滔滔不絕地道出了均田制的歷史,他一口氣說完靜靜地等待著唐高祖李淵的回答。只見李淵目瞪口呆地看著理直氣壯、氣定神閒地李逍遙,大吃一驚道:「逍遙,這些你是如何知道的?」李逍遙所道出的就連李淵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他微微點頭,事實上這些都是戶部侍郎宋珠明、王熙兩人整理出來的,而李逍遙也是在來的路上強行背誦下來的,不然他也是無所適從。
唐高祖李淵淡然一笑的點點頭,沉聲道:「逍遙,依你之見,大唐的均田制該如何變動?」
「兒臣有三點意見,還請父皇指點!」李逍遙從容不迫地恭手道,「其一,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殘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畝;這些人如果為戶主,每人受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三十畝。雜戶受田如百姓。工商業者、官戶受田減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給田三十畝,尼姑、女冠給田二十畝。此外,一般婦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其二,有爵位的貴族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業田一百頃遞降至五頃。職事官從一品到八、九品,受永業田六十頃遞降至二頃。散官五品以上受永業田同職事官。勛官從上柱國到雲騎、武騎尉,受永業田三十頃遞降至六十畝。此外,各級官僚和官府,還分別領有多少不等的職分田和公廨田,職分田的地租作為官僚俸祿的補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費用。這兩種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
「其三,貴族官僚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自由出賣。百姓遷移和無力喪葬的,准許出賣永業田。遷往人少地多的寬鄉和賣充住宅、邸店的,並准許賣口分田。買地的數量不得超過本人應占的法定數額;均田制與賦稅息息相關,均田制的頒布就是為了增加賦稅,到時候就能解決國家財務危機,百姓得到田地的話,就能調動百姓的積極性,國庫糧倉必定會增加,就算出兵征討突厥等國,已無後顧之憂。」
唐高祖李淵聞之沉默不語,沉思了許久後,撫須大笑道:「好,就依你之見,全國推行均田制。此事,就交由你去辦,務必辦得妥妥噹噹的,明年這個時候,朕希望各地糧倉充盈,國庫賦稅收入增加數倍,大唐一切準備就緒之日就是北上征討突厥之時,到時候朕要大唐帝國的威名遠播,世人皆知!」
於是,唐高祖李淵聽從李逍遙的建議下詔令,推行均田制,並以此為基礎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製。租庸調製規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穀物,叫作「租」;繳納定量的絹或布,叫作「調」;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作「庸」,庸不再有年齡限制。
李淵直接在詔令上蓋上傳國玉璽,發布榜文,一時之間,天下百姓全部都紛紛響應,各地官員也全部加入其中,使得大唐農耕業開始快速發展。甚至是一些地主與商賈等富民,也不得不遵守。大唐境內開始了從戶部上的大刀闊斧的改革旋風,席捲整個天下,天下百姓從沒有良田到有田地可種,全部都稱讚唐高祖李淵英明神武,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淵也終於品嘗到甜頭,大肆推行均田制以及租庸調製,使得農業生產迅速地恢復與發展。
國庫賦稅收入增加,百姓更加擁護李唐的政權,而且農民的利益與大唐帝國息息相關,擺脫豪強大族控制,轉變為國家編戶,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農這一階層的人數大大增多,保證了賦役來源,從而增強了**主義中央集權制,使得唐高祖李淵一直纏繞心頭的豪強大族對於李唐地位的影響也悄然消失。
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農民有了安居樂業的可能,生產積極性提高,同時大片荒地被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從而積極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並未觸動封建地主利益,使得國家徵收賦稅和徭役限額授受的土地制度,保障貴族官僚地主利益。
因此,貴族官僚地主的利益得到保障,又能鞏固李唐的統治,使得天下臣民歸心,唐高祖李淵也坐享其成,更加大力的推行均田制。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地兼併增加,使得均田制走向了末端,被其它制度取代,在唐朝前期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加快了大唐王朝的發展,實力不斷的提升。
第二百五十章均田制